0591-87830210

促进会微信公众号

促进会微信公众号

首页 >>创新智库栏目>>养老服务>>  正文

让农村老人在终身学习中快乐起来

  沙县去年6月引进乡村“乐龄学堂”,将城市老年大学“移植”到农村,让农村留守老人活得健康而有尊严——

  让农村老人在终身学习中快乐起来

  本报沙县记者站 乐小丽 许琰 文/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

  沙县目前总人口27.07万人,60岁以上老人4.3万余人,长期以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经营小吃,沙县近万名空巢、留守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

  让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共推乡村振兴、共创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努力,沙县初步构建了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如何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丰富乡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沙县始终在探索。

  政府搭台 开创养老新模式

  去年6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如期开展。在第四届闽台社会治理创新智库论坛上,一个新鲜的词汇引起了沙县参会领导的注意——乐龄学堂。

  “乐龄”是对60岁以上年龄段的别称,最早出自新加坡等地。“乐龄”所表达的意义是开心、惬意、幸福、享受等,提倡一种更为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会上,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创办乡村“乐龄学堂”的概念,将城市老年大学“移植”到农村,让农村留守老人活得健康而有尊严。

  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和沙县县委、县政府的理念十分契合。会后,沙县与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台湾成人及终身教育学会、6·18协同创新院社会创新分院达成合作协议,在沙县成立首批乡村“乐龄学堂”。

  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创始人陈宜安老师,在带领团队多次实地调研基础上,牵头组织台湾教授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老师精心指导沙县乡村乐龄学堂志愿者师资,针对沙县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课程,开展教学示范,提高乐龄学堂教学管理水平。

  去年6月,沙县出台了《沙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终身学习促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这是全省唯一一份以县政府名义正式下文,推动农村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性的文件。

  同时,由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民政、财政、教育、文广、卫生、人社等部门联合组成乡村乐龄学堂工作领导小组,密切与合作方合作,依托农村幸福院、老人活动中心等原有场地创办学堂,花小钱办大事,通过“三自三共”(即自愿、自助、自理、共学、共餐、共伴)的形式开展活动。经费以县财政支持一点,镇里解决一点,村里补充一点、乡贤捐赠一点的形式解决,保障学堂长期运行。

  去年7月,首批乡村“乐龄学堂”在富口镇姜后村和夏茂镇社区成立。

  丰富多彩 乡村老人新时尚

  5月25日,沙县富口镇姜后村,76岁的茅金娣老人来到村里的乐龄学堂,抢了个前排的位置,听沙县卫计局的丁文医生讲养生保健课。

  “平时我会种种菜,或上山采点草药,现在周五固定要来听课的,在识字班还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茅大娘说。

  乐龄学堂成立近一年来,每周五下午上课,成了姜后村老人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姜后村有1200多人,常住人口200余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其中60岁以上老人180多人。这些年,村里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们精神生活却仍旧十分匮乏。茅大娘说,在乐龄学堂开办以前,她的业余时间基本上是打牌、聊天、看电视。

  现在不同了,除了每周至少一次的书法、绘画、声乐曲艺等固定课程外,课余时间还常常组织老人开展腰鼓、柔力球、广场舞等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乡村乐龄学堂的开办,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乡风文明,移风易俗,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现在可忙了,一有空就要去跳舞健身,刚刚还加入了老年乐队,学葫芦丝!”茅大娘说。

  姜后村妇女主任冯金玉说:“乐龄学堂刚创办时遭过‘冷遇’,由于农村老人观念放不开,都不好意思来上课。我们挨家挨户去动员,还到田间地头把老人请回来。”

  在村干部的努力下,现在的姜后村,老人们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去学堂上学是“流行”,不去反而“落伍”了。

  沙县民政局(删除)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孟丽华介绍,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全程指导学堂创建工作,提供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指导等“软件”服务。截止目前,已举办了6期教师志愿者师资(种子)培训班,共300多人次参加,包含退休教师、医生、文体工作者和其他志愿者。

  政府重视,部门共建,社会参与,乐龄学堂这一社会治理新模式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潜力。学堂一经推出就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一年来,就有3000多人次老年人参加了乡村乐龄学堂的学习活动。

  继姜后村和夏茂社区后,夏茂镇洋元村和富口镇富口村也开办了乐龄学堂,其他乡镇也在纷纷申请。孟丽华介绍,今年,沙县将继续再创办10所乡村乐龄学堂。

  创新模式 多元发展后劲足

  从无到有,“乐龄”观念在沙县深入人心。沙县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本土化改良创新,丰富创建模式,整合升级现有的农村讲堂,将理念传递到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乐龄学堂以更多元化的形式蓬勃发展。

  6月2日,沙县麦元小学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都是白发苍颜的老人,来自麦元及周边8个行政村。每个月,他们都会汇聚在一起上课,这个习惯坚持了13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的课程有了大变化。

  2005年,麦元村老人活动室成立,小学退休教师邓仰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创办了乡村讲堂,定于每个月16日在讲堂给老人们上课,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兴趣,请党校老师和知名医生授课,课程内容包括党的理论政策、道德法律以及健康养生等知识。学员最多的时候达到180多人,平时稳定在一百人左右。2013年被确定为“市级理论宣传示范点”。

  随着时代发展,办了十几年的麦元乡村讲堂遭遇瓶颈。老人活动室场地较小,听课的人多,教室拥挤不堪,有些老人只能坐到走廊上,坐在后排的老人经常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内容。

  此外,讲堂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授课效果欠佳。

  如何将老讲堂充分利用起来,让其发挥更大的效果?今年5月,在县乡村乐龄学堂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和帮助下,麦元乡村大讲堂来了一个华丽升级。150多位老年学员按兴趣划分成四个乐龄学习班,改原来每月一次的课程为每周一次,由乐龄学堂的志愿者教师授课,开设老人舞蹈班、健身操班、曲艺班、文化班等,学习地点也换到更加宽敞的麦元小学。

  82岁的林运儿家住茅坪村,作为一名听课13年的“忠实”学员,他说:“现在的课程比以前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有趣了,我报了曲艺班!”

  除了麦元大讲堂,还有高砂镇敬老院等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也在推行“乐龄学堂”。近年来,沙县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全县10所乡镇敬老院实行社会化运营。在全县如火如荼地开展乐龄学堂的大背景下,社会企业运营的敬老院也积极引入“乐龄学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元发展让“乐龄”之花绽放。今年,沙县计划在凤岗、虬江、夏茂、青州、富口等五个乡镇或街道的10个村开设乐龄学堂,满足当地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今年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沙县还将与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合作打造沙县社会创新示范区,通过以乐龄学堂、老年学校、社区学院为载体,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养老健康产业和社区公共服务,共创社会治理创新的沙县样板。

  让农村老人在终身学习中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