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上学——福建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谢美葵谈"乐龄学堂"
2022-11-09 16:15:44 来源: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 作者:范佳富
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上学——福建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谢美葵谈"乐龄学堂"
作者 范佳富《中国民政》杂志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姜后村茅明姬老人,以前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村口的大树下打瞌睡、聊天,如今她喜欢“乐龄学堂”的健康课、体操课,尤其喜欢组队比赛柔力球,身子骨也更加硬朗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不再简单满足于吃饱、穿暖等物质层面,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较少,一些老人除了田间劳作,基本无所事事。如何满足农村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福建省早在5年前就开始探索的乡村“乐龄学堂”,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中国民政》记者对话福建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谢美葵,邀你一起走进“乐龄学堂”。
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上学
中国民政:“乐龄学堂”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有效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初为什么要考虑试点推行“乐龄学堂”?
谢美葵:2014年,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省民政厅和三明市民政局大力支持沙县区兴建农村幸福院,到2020年底全区共建成农村幸福院59所。幸福院建设内容包括活动场所、棋牌室、阅览室、厨房、餐厅、休息室等。
总体来说,设施设备还比较齐全,初步具备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基本条件。但从近几年农村幸福院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遇到不少困难,运营难度比较大。农村老人居住分散,到农村幸福院活动不方便,而幸福院只有棋牌室、电视机、书籍等,没有其他常态化有组织的活动,对老人吸引力也不大。幸福院虽有厨房、餐厅,但老人觉得费用高,大部分老人只能接受每餐2~3元的标准,所以用餐的老人不多。
面对这些困境,沙县区委、区政府和民政、老龄部门积极应对,敢于探索,在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及创始人陈宜安院长的指导下,2017年试点创办了乡村“乐龄学堂”。
中国民政:创办“乐龄学堂”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难吧?都是如何解决的?
谢美葵:“乐龄学堂”在创办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上课没有场所、经费没有来源等等。但是,我们依靠政府支持、引入社会力量、盘活公共资源,最后让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场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幸福院完善的设施设备,把农村幸福院的活动室、厨房、餐厅等场所用来给学员上课、用餐,解决了“乐龄学堂”的硬件问题。没有建设农村幸福院的村就设法改造利用旧学校、旧村部和旧厂房。
在经费方面,“乐龄学堂”建设和设备费用从农村幸福院专项建设资金中解决,没有建设幸福院的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解决,市、区民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教学管理和师资所需经费通过区政府向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区电大工作站从成人教育经费中给予适当投入。“乐龄学堂”的共餐费用主要通过区、乡、村和慈善组织、村民自筹等多种方式解决。
每周共学、共伴、共餐
中国民政:除了场地和经费,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老师从哪来?
谢美葵:开办“乐龄学堂”,师资是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解决。
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协调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派出教授到“乐龄学堂”授课。同时,还邀请了多位台湾专家学者到沙县区指导并授课。区老年大学、区文旅、区教育等部门共同抽调组建志愿者师资队伍,到各个乡村“乐龄学堂”授课。乡镇(街道)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单位也有志愿者老师授课。我们也会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学堂校长和志愿者老师的能力和素质。
中国民政:“乐龄学堂”的办学模式是怎样的?老人们从中可以学到哪些内容呢?
谢美葵:“乐龄学堂”采取学校制管理模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有暑假和寒假,在现有的财力和师资条件下,一般每周上课1次。每个学堂设校长1名,负责学堂的组织管理,一般由村书记、村主任或村“两委”成员担任,教学由志愿者老师承担。根据教学质量和效果,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给予校长和志愿者老师少许误餐和交通补贴。
学堂活动按“共学、共伴、共餐”的“三共”模式进行,老年学员一起共同学习、共同作伴、共同用餐。学习课程主要有写字、绘画、书法、剪纸、腰鼓、乐器、老年保健、老年安全、智能手机应用、生活管理等。共餐免费,以简餐为主。
“一箭双雕”破解养老难题
中国民政:“乐龄学堂”的初衷是激发农村幸福院活力,让其成为老年人真正的幸福家园,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谢美葵:农村幸福院因为植入“乐龄学堂”而变得热闹起来,幸福院各项功能也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沙县区推行的“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模式,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成效明显。
一方面,促进了老人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写字、绘画、剪纸、跳舞、健康养生等学习活动,让老人的手脚活动起来、脑筋转动起来、情绪快乐起来。活动之后又有开心的共餐活动。通过“三共”活动,老人在欢声笑语中相互沟通交流,活动结束后带着满足的心情回家。
另一方面,降低了全社会养老成本。老人在参加学堂学习之后,消除了孤独和寂寞,身体各项功能更加良好,性格更加开朗。也让外出就业创业的年轻人极大地减少了后顾之忧,更加安心工作。同时,学堂让老人们更多地了解老年保健知识,更注重日常健康和生活管理,有效促进健康养老,减少医药费用开支,降低了全社会养老成本。曾有学员用打油诗表达过参加“乐龄学堂”后的感受:“老人不遭罪,儿女少拖累,减少医药费,利益大社会”。
中国民政:其实,不仅是沙县区的农村幸福院需要激活,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村幸福院都需要激活。在您看来,沙县区“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这个模式有没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
谢美葵:沙县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全县60%覆盖三步走”计划,已创办“乐龄学堂”超过50所。还有不少村主动要求开办“乐龄学堂”,这也说明学堂深受老人喜爱。除了沙县区,福建省其它地方结合实际也在推广。
“乐龄学堂”成本低、效益好。建设学堂不需要高大上的场所和较多的设备投入,投入1万元左右就能解决问题。如果有农村幸福院,场所设备都是现成的。教学费用主要是教师报酬,教师以志愿者老师为主,一般只给予餐食和交通补贴。学员共餐费用也不高,一所学堂的共餐费用一年大概在1~2万元之间。“乐龄学堂”易学习、可持续,也可复制。在农村幸福院开办学堂简便可行,没有复杂的审批程序。学习活动以老人开心舒心为目的,学习内容简单,各种娱乐活动也简单。
沙县区近几年兴办“乐龄学堂”的实践表明,开办学堂不是什么复杂工程,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各基层组织有一颗为老人所思所想的初心,就有能力开办“乐龄学堂”,就有能力办好“乐龄学堂”。
刊发:《中国民政》杂志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