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子埋进土里” ——读林耀华教授《金翼》有感
2017-05-17 14:04:57 来源:《金翼征文》入选作品 作者:余新标
“把种子埋进土里” ——读林耀华教授《金翼》有感
“把种子埋进土里!”是林耀华教授《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林耀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1910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现黄田镇凤亭村)。《金翼》是林教授于上世纪40年代完成的一部在人类学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著作。其显著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黄东林、张芬洲两个家庭的兴盛与衰败,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战时期福建闽江中游--古田乡村(湖口镇的周边地区)家族的真实画面,以及当地的农业、商业、船运、政治、宗族与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的农村社会生活。
“把种子埋进土里”。作为古田人,这个土,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田大地;这个种子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金翼》,就是阅读我们自己、阅读我们的祖辈、阅读我们的过去和将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阅读没有得到延续。一方面是挖掘弘扬问题。此次若不是古田县人大常委会重修林耀华先生故居,成立古田县林耀华研究会,建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人类学研究所古田研究基地,林教授的生平事迹和社会贡献,鲜为古田当地人知晓。更有甚者,如果没有县人大翻印《金翼》5000册赠阅大家,竟连看到该著作文本都甚为其难。另一方面,《金翼》是林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担任助教期间,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古田家乡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于1940年直接用英文写成。1944年在美国出版、1947年英国出版。获得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好评。《金翼》是国外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变迁和中国社会的一本经典著作。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1977年译本在台湾出版。直到1989年才以英国伦敦版为准,由其弟子庄孔韶先生和小儿子林宗成先生共同翻译,林教授做了审校。目前在国内三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都销售一空成为目前国内高校人类学研究生必读书。
阅读《金翼》,既感陌生,又感熟悉。陌生的是,作为一部小说体的学术著作,林教授的写作目的是在均衡论理论框架下,通过人物生命历程中的典型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成长。全书对50多位人物细致而周密的研究,剖析了支配人物成长的四种人际关系法则。这四种平衡力量就是:第一,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结果带来了这个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第二,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也会导致人们日常关系的变迁;第三,人物及班底的变换也会促使人际关系的变迁;第四,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时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间关系的变迁,并波及这一体系的所有人员。林教授把这些人际关系形象地比喻成竹竿和橡皮带之间的网状关系,人类生活总是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并总是试图达到平衡[1]。比如,以黄东林家族为代表的“金翼之家”,在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一直向上发展。而以张芬洲为代表的家族违背这一法则,最终败落。林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对黄家、张家两家相同起因、不同结果的比较,说明张黄两家的败落或者上升是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从而揭示一个道理:家道兴衰和人物成长受均衡理论的制约。值得注意的是:《金翼》取材于上世纪传统的农耕社会,那时期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大家族”为主体,社会关系主要集中在族亲与乡邻之间。这种人际关系从均衡论的角度来阐释是颇有见地的。相反,现代社会以“小家庭”为主体,族亲与乡邻的社会关系主导地位被血亲姻亲、朋友同事所取代[2],甚至现如今的互联网“虚拟时代”,从这个视角审阅《金翼》,这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熟悉的是,《金翼》全景式地描绘了古田当地的民俗风情,包括生育、婚配、丧葬、节日等等,并且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开,读着让人心醉神迷、如临其境。以下撷取书中部分习俗礼仪加以解析和说明:
生育习俗。在农耕时代,产妇临盆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旧时称“一脚踏在鬼门关”,足见其凶险。《金翼》在第二章《摆脱贫困》中讲到当小弟快降生时,“三哥先到镇西边拜陈靖姑庙,从那里捧回一个香烟缭绕的香炉……陈太后(指陈靖姑)的香炉刚一进屋,婴儿(指小弟)便呱呱出世了”。陈靖姑是海内外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其祖庙--临水宫就坐落在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村。陈靖姑信仰习俗在古田民间广泛流播,经久不衰,影响深远[3]。“小哥降生”以后的各种祝福习俗,包括闻讯赶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吃上象征长寿的线面、象征安宁和喜庆的红鸡蛋,“新生儿洗第一次澡”的“洗三旦”,孩子长到一个月的“办满月”,以及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其未来前途的过一岁生日的“抓周”仪式。这些仪式表达的是家族族人对晚辈子孙的一种期望,是当地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盼心理的真实表达。
婚配习俗。主要体现在第四章《张家新居》中,张芬洲为其三子茂德和王惠兰操办婚事中的婚前、婚礼、婚后的各种仪式。最初提亲时,把女方家的生辰八字和茂德之间婚事的“红贴”,放在祖先牌位的香炉下面以征求祖上的意见,以及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算卦先生处“和合”。如果一切顺利,“便选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一旦订婚,这门亲事一般是不能改变的了。“一旦确定婚期,便立即将喜饼送到女家”,这与我们现在不同,分“喜饼”就是向亲朋好友发布结婚讯息,起到“请柬”的作用。分“喜饼”在如今的古田婚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婚姻成功的象征,它承担起了联系男女两家婚事的纽带。这种普通的事物,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地域里、时间里,它才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这正是象征的时空性特征所在[4]。最后是婚礼仪式,是否繁琐复杂取决于其家族在当地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仪式过程实质上是家族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展示。《金翼》中张家的这场婚事,正是张芬洲在经商上取得成功、搬进新居后举行的,包括女方嫁妆、“筛鬼”仪式、男方安床、“百子千孙”灯笼、仪式性沐浴、赠送“五福袋”、拜祖仪式、拜父母仪式、祭灶仪式等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以及一些常规性的仪式,诸如拜天地、喝交杯酒、闹洞房等活动。这些习俗礼仪是宗族社会伦理道德所规定的,是不可逾越的,人们唯有一次又一次重复,以适应这种宗法制度和习俗礼仪。
丧葬习俗。主要在第十章《芬洲的命运》中,张芬洲的妻子黄氏即黄东林的姐姐死后的丧葬习俗。林教授在此章详细描述了古田当地丧葬活动的种种细节,从中看到丧葬习俗对当地社会和人们的影响。比如,白色衬托哀悼气氛,“大厅里的布置与平时不同。红帘、红灯、红纸、红联都换成白的,不能有一点红色。红色表示吉庆,白色表示哀悼。”白色在古田民间是死亡的色彩,具有恐怖感。办丧事均以白色来衬托哀悼的氛围,包括孝服“都是用白布做的”。孝服穿戴的血缘关系,“戴孝根据与死者的关系分五个等级,以戴孝的时间长短不同加以区别。茂衡作为儿子和哀悼的主持人,要戴孝三年……孙子只戴一年孝,表示第二等关系……旁系的男女亲属和其他家族的亲戚穿其他三个等级的孝服,也穿白布衣,但只穿九个月、五个月或三个月。”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反映的是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儒家“孝悌”观念和礼制的“遵礼成服”。再比如,跪拜垫子颜色的亲疏关系,“他们(指亲戚朋友)跪的垫子分三行,第一行为白垫、第二行为蓝垫、第三行为红垫,表示三种关系。亲家跪在白垫上,较远的亲戚和朋友跪在蓝垫和红垫上。”跪垫白蓝红三种颜色反映了宗法制度中的辈分和等级关系。“七期仪式”是丧葬习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村民们认为,第六天以后死者就不会再回来了……次日(即第七天)拯救灵魂的仪式开始。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直至第49天。”这是封建迷信的做法,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每七天一祭,要积淀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繁琐而漫长的丧葬仪式在今天看来是陋习,死者亲属除了能够体现对死者的祭奠和追念外,承受着却是巨大的心理悲伤和极大的疲劳苦痛,浪费的是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些陋习应该摒弃。
节日习俗。在第六章《村里的节日》中,讲述了黄村及东林家如何度过如墓祭节、冬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尤其是墓祭节,在农历八月初一举行,是时全村黄氏宗亲都要参加,围绕扫墓、献祭,举行献祭盛宴。“黄家的祭墓节持续约十天……祭墓节对村民来说是个很大的场面,他们经过辛苦的夏季日间劳动,在秋收到来之前恰好借此机会休息一下……这(祭墓节)是后代孝顺的行为,同时亲人的团聚可以加强个人间的纽带,成为村落的巨大力量之一。”黄村的节日习俗包括冬至、春节、元宵等都与当地的农耕生活密切联系,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是长期历史的积淀[5],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就像林教授所说的:“节日和劳动交替着。在劳动中村民们盼望着下一个节日,节日过后他们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劳动。他们的生活就是劳动和娱乐的循环过程,然而是十分充实的。”
总之,阅读《金翼》感受到的不仅是小说本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领悟其背后的人类学理论和意义。“把种子埋进土里”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是生于古田、长于古田,并以古田为素材写成蜚声海内外的《金翼》的“泰斗”式人物林耀华教授,其人、其文、其事都值得大力挖掘和弘扬;二是作为每一位古田人,都应该读一读《金翼》这本著作;三是研究古田历史、宗族制度、民俗文化等,《金翼》是部权威著作;四是黄东林的精明能干、与时俱进、亦商亦农等儒商特质,是我们长辈的优秀典型,值得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
[2]《福州民俗文化述略》,赵麟斌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3]《古田临水宫志》,叶明生、郑安思主编,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
[4]《从<金翼>看东南汉族的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陈兴贵文,《宁德师专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4 期;
[5]《中国习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丛书编委会编,外文出版社2011年版 。
(作者系古田县大桥镇镇长余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