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翅》:人类学方法论新探
2017-05-17 13:24:45 来源:2000年1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周泓
周 泓/著
《银翅》:人类学方法论新探
【摘 要】 庄孔韶博士做其师林耀华《金翼》续篇之《银翅》,在体系、内容、方法及写作手法上均突破了《金翅》研究的范围,提出了人类学的新的理论,如中国式准—组合家族理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论、反观法———中国古今文化关联性观察法等。
【关键词】 金翅;银翅;庄孔韶;林耀华;人类学;方法论
【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87(2000)01-0138-03
庄孔韶先生的专著《银翅—金翅的本土研究续篇:1920年至1990年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以下称《银翅》,台湾桂冠书局,1996年),被港台出版界誉为“近三十年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大型著作之一”。其重要价值即在于:
1.作者以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对中国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予以了解析,剖析了中国文化过程高层与基层、外来与本土、传统与新生之间传递、协调、分化、关联的整合过程,从而揭示了其间整体与部分、整体与个别之文化行为规则与变异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历史源流。
2.作者的笔锋触及近百年中国历史,文化溯源追踪至千年传承,将社会历史范畴纳入到文化人类学领域,扩大了人类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3.在当今文化人类学研究对象由“原始”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构建与补充。作者意识到原有人类学理论对中国本土研究的局限性,认为其附带的发源地认知范式与人类学重视文化相对意义的研究不完全符合,在其研究中避免了这些理论的机械导入,发掘并提炼出适应中国文化认知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使人类学理论研究有所创新。
《银翅》是庄孔韶教授对林耀华先生关于中国家族制度与乡村社区研究《金翅》的续篇,然其在体系、内容、理论、写作手法上,不是局限于前者,并非仅循金翅之家后辈的线索,而是将其扩大至县镇社会变迁和诸人事、阶层关系,作社区过程研究;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作者的重要补白是将人类学一直忽视的军人角色置入其研究视野,勾勒出中国地方社会的“汉堡包”式层位结构、各级权力与人事运作的“类蛛网”式社会结构解释模式,同时着力于中国文化上下层关联、沟通、整合的透视,发掘中国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伦理、历史勾连,对人类学的方法论作了新的探讨:
1. 中国式准一组合家族理论
作者提出中国大家族理念的实践与人类学大家族概念不完全吻合,中国大家族的模式不是单一的,其不同社区有家族形态的多元变异,并分析了其宗法的、文化的、地域的、经济的诸成因。具体考察了福建地区较流行的两类形式,即老龄父母轮次到儿辈家生活的“轮值(轮吃、住)家族”和儿辈定量均等供养父母的“反哺家族”(页321),认为其依然保持着宗家文化之孝道、养育、宗祧等主要原则(页319)。作者考察到,据1986年调查玉田地区3/4核心家族和1/2主干家族处于上述关系(页328),而黄村各类家族约58%属此二种类型。作者指出,仅依靠人类学核心、主干、扩大家族等家族术语,分析若干变通形态的中国家族,只能表明一时间断面的家族形态,而不能透视家族成员关系之动态过程(页321)。提出人类学通行术语在特定文化的使用中应作必要的修订(页328)。
应该说,Gallin,Bernard曾指“轮火头家族”(1966.P.114)和Unger所称“网状家族”(1993,P.40)分别与轮值家族和反哺家族是同一的,此二类家族形式的特点大都为“近距离”赡养。作者介绍了台湾家族变迁的一种新的地方类型,呈现以父母为中心的“远距离”、有独立又有合作的“联邦式家族”(庄英章,1981,页25)。认为上述家族形式分别代表了当代大陆与台湾地方社会家族的典型类型(页325)。为便于与学术界常用家族术语核心、主干、扩大和组合家族系列相协调,作者将上述三类家族合称为中国式准—组合家族;指明准—组合家族形态可作为中国家族结合方式变迁研究的重要着眼点(页Ⅶ)。这一理论对研究中国家族有着广泛的意义,反应出中国人大家族理念的实践过程。
2.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论
作者主张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认为直觉思维不仅为中国先哲经典所采纳、书写,不仅是中国哲人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而且为中国民众所体悟、实践,构成中国大众思维与行为的重要成分。作者详述了中国哲学中的直觉主义传统、道德的直觉、人伦相对的直觉、作为文化转换的直觉的群体特征与场合性特征、有关人类学写作与阅读的直觉、社会性记录和教育过程的直觉,以及直觉的隐喻基础及其与逻辑的互补,逐一阐释了其历史源流,社会成因和文化功能。尤其对隐喻有助于人们在复杂人事环境中,从速、准确作出对事物总体和本质的把握予以了强调;并阐明直觉思维不排除逻辑的直觉,它与多向非逻辑思维可在整体上结合,赞同直觉思维与逻辑的互补关系(孙伟平,1911),以得到传统文化与制度背景上的一般意识与直觉思维定势,即“文化的逻辑”思路(页508)。它是一种共同的文化体验与体证,为该文化多数人所理解,呈现出类同场合性觉解。认为文化的直觉是与经验的、逻辑的、文字的解析相并存的文化研究的一种体认方式与能力;中国文化的直觉是从中国文化整体思维传统中建立的,是文人哲学与大众思维中颇为稳定的内容,是达到对中国文化整体性认识的思想来源之一(页471);直觉能力构成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家在中国田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认知能力之一(页Ⅺ)。作者具体阐析,对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农人,必须通晓其集体拥有的民俗哲学与行为方式,其内心世界才能呈现于参与观察者的思想中,一些信息必须跨越暗喻或使用直觉才能洞悉(页18),指出,人类学理论携带的人类智慧不应失却学者的感悟投入(庄孔韶,1995),倡导将文化的直觉观察与直觉理解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直觉主义方法论,认为它尤有助于明析基层百姓对现行政策之不同态度、行为及其缘由。提出中国文化人类学应从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去寻找田野行为的综合相关要素(页501),宜有对此新方法论的训练。强调其意义在于,缺少文化的直觉发现不能实现对中国人族群的一个完整认识,文化的直觉发现是人类学探索必不可少的组成(页510)。
3.反观法—中国古今文化关联性观察法
作者认为中国人类学一向缺少高层与基层、精英与大众文化关联的分析。介绍了雷氏大小传统范畴和欧洲大众文化理论对其的修订,以及文化研究的层次对比与复合体分解方法。同时,指出这一理论方法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局限性,主张寻求、借助和发展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方法论(页474)。历史贯通性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点,其宇宙观、思想与制度体系有持续性与稳固性,保持着清晰的传承脉络,易于作文献史料与田野信息的对照推敲。其间高层精英文化与基层大众文化,存在着变异、互补和关联、沟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层级性、地方性和整体性、兼容性,使得借助层化比较的文化关联的方法成为必要和可能。提出了以历史关联为基础、益于透视中国文化上层思想制度和民间行为方式内在联系的反观法,旨在提供大众文化意识及行为与高层文化理念之偏差的解释与鉴别途径,从而避免单纯田野行为判断之偏颇(页Ⅺ)。这一方法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仅靠经典文献研究亦难于真实考察精英思想对大众生活的渗透影响,而将文献与田野资料结合、参照,则可知晓,大众现实表现往往体现、折射或隐含着传统文化的理念,国家现行政策也会显现出传统精英文化的多重思想渊源(页481)。文化关联的反观法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经典文化濡化、涵化和变异的过程,利于考察礼俗制度的文化基础和社区行为的根源,是对中国文化实质的了解、理解与反映的过程。
《银翅》中所运用的方法论,除本书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外,还可看到,关于社会中间层其社会功能的剖析,关于阶层力量的分化,前革命时期兵农关系的对立,宗祧族与阶级、法律关系的相悖及上下层文化偏离的透析等,蕴含着整合、冲突方法的运用。具体如,在政府与民间交遇的乡村社区,包含着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交互作用。作者深入分析了各层级(集团)的社会位置、利益对抵与勾连,其社会文化根源,其与行政体制的关系,展示了诸种社分力量交互作用的过程,克服了单纯功能主义范式的静态分类不能解答“为什么”的弊端。应强调指出,注重社会史的考察,注意分析问题的历史角度和基础,是本书突出的特点,这使作者的结构分析成为动态的过程。如对前革命时期乡镇中介人物保长在不同关系和场景下,其文化行为相异及社会原因和协调功能的评析,展现了符合社会过程的史实。而对军农关系的补缺性研究,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新思考均是学术与认知的扩展探讨。正是基于和伴随中国社会、文化过程的深入、系统的阐析,使得分化—整合理论在此获得统一。此外亦有社会层位关系、军绅集团、类蛛网模式研究所及之层级理论、集团理论、网络理论的运用和创新。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中国式准—组合家族理论的提出及它对人类学家族概念的扩充、中国文化直觉主义论的倡导、层化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中国文化关联反观方法论的确立,均体现着作者立足本国文化特质的创作研究。这也体现在作者相间于逻辑论证格矩中的中国式写意的写作手法和创作体例。使得逻辑的、实证的和直觉的思维方法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得到相协和相融。
关注基层社区,是作者的主旨和初衷。考察中国民众生活,分析中国基层问题,研究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向和途径,是本书的实质所在。
《银翅》从它的内容和其所产生的理论方法及写作手法,均是中国文化本土认知与人类学规范化研究的完好结合,是中国人类学成果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庄孔韶:《重访〈金翼〉黄村》,《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庄孔韶:《教育人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4】庄孔韶等:《人类学、民族学面向未来》,《人类学纪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等联合通讯,1995年第1期。
【5】马克斯•韦伯著,朱江文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6】(日)猪口孝著,高增杰译:《国家与社会》,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6月。
【7】《社会中间层》,主题书评,香港:《中国书评》,1996年2月,总第9期。
【8】景跃进:《政策执行的研究取向及其争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2月,总第4期。
【9】李锐:《从“公共食堂”兴衰引发的思考》,北京,《炎黄春秋》,1997年3月,总第60期。
【10】褚孝泉:《理想、人性与革命-读〈顾准文集〉》,(日)猪口孝著,高增杰译:《国家与社会》,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6月。
【11】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收稿日期:1999-12-10
【责任编辑 黄世杰】【责任校对 蒙本曼】
【作者简介】 周泓,女,1964年生,民族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北京,邮编:100081。
第22卷第1期2000年1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VOL.22NO.1JA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