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之光
2017-05-22 12:08:58 来源:《金翼征文》入选作品 作者:林祥埙
金翼之光
林耀华先生,1910年出生,迄今百岁余。他在晚年有一句感人至深的遗言:把种子埋入土里,将知识传给后辈。我想,这就是《金翼》的光源,凝聚着一代宗师、两学泰斗先哲的智慧和修为。
开创性 人类学课目是全面地研究人,从人体的起源、演化到人类文化史,植根自然科学。民族学,又称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与自然人类学同根同源,是研究人类生活状况、社会组织、伦理观念、宗教活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的起承运转的一门学问。社会学,将整个人类社会作研究对象,包容上述又与经济、政治、历史等学科交叉,相辅相成,均从属社会科学领域。
林耀华先生于1937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在燕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由导师吴文藻教授派任来华讲学的英国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助教,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他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回国,1942年担任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代理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中央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社会学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是我国人类学、社会学开创性的大师。金翼之家在国际享誉“东方神庙”。
人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也有独特性,除了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田野作业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等。林耀华先生在长期考研过程中,先后到福州南台岛义序乡、内蒙、东北、云南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特别是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三上凉山,九十年代又与出身凉山彝家的博士生合写《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彝家的巨变》,1995年商务印书馆把此篇与前三次的考察成果集成一册《凉山彝家的巨变》出版。
先生著作等身,尤以《金翼》为代表,“所写的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我半生经验的积累”,与较早的《义序的家族研究》地点都在福州方言区,内容均为中国农村的家族制度。《金翼》反映的社会背景更为广阔,采用小说手法,融入“均衡论”,具体材料的分析和注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其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成功模式成为汉学人类学的社区研究的经典。
文学性 《金翼》序言中说:“我采用了小说体裁,把全部材料重新加以组织,有机地融化在故事情节中。也许,单独作为注重情节变化的文学作品来读,《金翼》是不大适宜的”。这是先生谦虚之辞。正如英文版导言者雷蒙德•弗思教授指出的:“《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
《金翼》文学性的意义首先是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结合传统与现代、风情与传奇,注重人物外在形象、心理变化以及艺术氛围,关切生命状态和万事万物的理性思维。作品骨子里的古代文学和民族文化素养,写作文体是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又打破了固有的叙述单一性,作者以评论者的身份在文本中有序游走,用独特的视角夹叙夹议,呈现鲜明的针对性和拼贴感,浸漫着不凡的学识与人生体验。
作品描述家族久远的人和事,应用生活的原色,平和而自然,又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写作技巧的娴熟。小说十分精致,选取的故事依循生活逻辑,表现出浓烈的写实风格。不过,伴随故事的延伸,尤其是回忆、穿插、跳跃,有时结局又超越读者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小说的语言大多采取原生态,简略传神,作者惜墨如金,字也斟酌,句也推敲,清纯又丰满,通俗又生动。
《金翼》架构相当紧凑,跨度30多年仅用二十个篇章,通篇没有编年的流水帐,却让人感受到岁月流痕,例如黄东林小儿子六哥成长过程的记述就读出逝川如斯:第二章“黄家的新成员小哥降生”,第三章“年仅六岁的小哥挑着一对小小的红灯笼”,第五章“东林没有亲自带他的小儿子去学校,而是他的一个会计替他去”,第七章“小哥今年九岁,让他喝粥度过这‘不吉利的九岁’”,第八章“东林酒量较大,有时他也给小哥倒上小半杯酒,但小哥现在是基督徒,不肯喝酒”,第十一章“于是小哥就在他那儿的高小就读”、“这次年会召开时,小哥已是英华书院预科班的学生”,第十四章“六哥现在已是英华书院的学生了”,第十六章“小哥从城里回来,他已长大成人,是英华书院高中毕业生”,第十七章“小哥也远离家乡,在过去的首都北平的一所大学念书”,第二十章“离开学业暂时回到家乡的小哥”,“六哥,东林最小的儿子跟随着大批知识分子撤到大后方”。
《金翼》扎根古田及其闽江流域的地方风情,涵盖了小说题材的感性、理性、知性的写作三大要素,即感性的素材、理性的认识、知性的概括,有机地融会贯通,丝丝紧扣乡愁、乡情、乡魂,具有优秀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可读性、亲和性。
时代性 历史,用科学的眼睛复原远去的既往;文学,抒发情怀的梦的家园;哲学,认知自然、人类、社会的学说。《金翼》集文史哲于一体。百年前的烙印和百年后的辉煌,都以跃动的时代脉膊、沧桑的村落乡间、浓郁的世俗文化,见证了与时俱进的影响和魅力。
《金翼》用理性烛照历史,透过特定的中国南方农村家族制度背景下的人类生存状况和组织形态,展现世间万象。同时审视传统习俗、市井风格中的弊端、农村与城市的维系和落差,反映“命运”对心智、作为、归属的导向和宿命。作品对当局腐败和异族入侵造成城乡颓败的罪恶,以及人民生活恶化、逃亡和流浪的苦难,带着正义感和责任感用文学拷问历史和现实,并进行民族、家族、社会层面的人类学启蒙。
《金翼》既吸收民族传统,如道家精髓、宗教依归、民间风俗,又借鉴了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西学养分,考察旧人旧事的本真和追求,冷静地打量先辈和亲属们生生死死的背影侧貌,直面当下和未知。生活是万花筒,沉重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更沉重的千言万语也理不清的世上百态,其中人与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经济基础不仅仅决定人际关系的走向,还对文化、道德、法制等等上层建筑起着根本性作用。《金翼》从黄张两家起而复落、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种种底蕴,诠释了生命群体和个体中有缘有故、有缘无故、无缘有故、无缘无故的生存凹凸镜。
文化,一个包罗万千的指称,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思维成果及其物化的总和。文学作为情感的栖居之所,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港湾。《金翼》具备厚重的理学基础、开阔的思维视野和知识结构,是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宝藏。民族学教程认为:民族有自我。今天必须释放科学理念的正能量,把握现代核心价值去理解、阐发历史和文化,重铸和强化民族精神,在向传统性民族性的回归中,向多元和谐不懈迈进。
金翼,一个心中的故事,一个永远的故事。
金翼,让种子发芽,让知识闪光。
(作者:原古田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林祥埙)